第二百四十六章 有轨电车 (第2/2页)
霍海看有轨电车这模样,就不像是研究院的半成品,而像是初成品,被强行拿进来做实验了。
“这是太子设计的吧?”
旁边的研究员们点头。
霍海选择了有轨电车这边。
还没上车呢,蒋不疑走到车前面,就蹲在地上看了起来。
霍海停下脚步,其他研究员也看向了蒋不疑。
而蒋不疑看完结构后,非常震惊。
“糟糕。”
霍海:“怎么?”
看到火药包了?这什么表情?
蒋不疑悻悻:“这……车的机械结构,和我老师研究的结构好相似!”
“没想到研究院内的研究方向是一样的,这下白研究了,回去只有迭代了。”
霍海战术后仰了一下,走上了车。
其实有轨电车技术并不是很难,准确的说是原始版的有轨电车,技术不难。
以二十一世纪天天看电力事故排查短视频的青年的水平,随便都能看懂这里面的电力布置。
这玩意儿他就跑不快,最多电机失速。
如果有问题,那就是电力短路导致橡胶烧穿,车体木头碳化,时间久了燃起来。
不过霍海乍一看,看不出任何结构问题,所以也就上车了。
蒋不疑还在那儿感叹,好的设计心有灵犀呢,旁边的研究员们却在对眼神。
蒋不疑,不知道他老师是太子吗?
难怪太子看到大司农来了立刻就跑了。
敢情躲的不是他姐夫大司农,是躲他的徒弟。
霍海上了车之后,发现这有轨电车里,有电灯。
这不知道是哪一代电灯,估计也是试验品。
试验品内部安装试验品,算是给他们利用上了。
这电车启动的时候,霍海脸色一变。
好猛的电机。
怎么连个变速都没有,上来就是满功率转?
这车都没启动,直接满功率转,它烟冒的比内燃机尾气都大!
再看之后,发现车它没有动,脑袋偏出去后,发现后轮自己转自己的,前轮没动。
霍海捏着下巴。
这明显是抓地力不够导致的。
但本来有轨电车就没有什么抓地力这一说,难道喷砂?
霍海仔细的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可能是传动轴的问题。
或者说是,前面没有安装电机的问题。
后面有电机,前面没有,前轮没动,后轮转起来短时间带动不了车。
为什么前轮没安装电机?或者前后轮之间不安装传动轴?
要知道霍海五岁时候玩儿四驱车,就知道,有传动轴的车子,跑起来比单后驱的跑得快,跑的稳,能应对更多情况。
霍海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个电车,司机坐在正中间。
如果看结构,这个方向盘转向机,应该是直接连接在前轮的轴上面的。
安装在正中间。
这转向机构,就把传动轴的位置占据了。
而前电机的话,空间也不够。
如果把驾驶位移动到左边,把中间空出来,给上传动轴,同样的动力,都能杜绝这样的疯狂打滑。
此时,司机正在观察电机烟量。
他在判断车启动不启动得了。
如果车子转起来,那就走,接下来就不冒烟了。
如果车子没走,那就不能再继续了,再踩油门,燃起来了。
这次很幸运,车动起来了。
车子启动后,走了一段,司机放下心来,才询问:“大司农,这车设计方面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霍海:“你这个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有必要,应该在前轮和后轮之间加一个传动轴。”
“你这个车轮和火车轮子做的一样肯定是不行的。”
“火车是轨道是凸起的,车轮是凹陷的,而这有轨电车,最好做成轨道是凹陷的,车轮是陷进去的。”
火车和以前的马车,刚好相反。
而现在,有轨电车,恰巧和马车车轨应该一样。
原因是重量问题。
那火车的凹进去的结构,就意味着车轮有两个轨道壁,形成了【n】型口,而如果车轮是凸起的车轨是凹陷的,那车轮就是【I】型的。
同样的厚度,重量减轻一半。
什么概念?这可是纯金属的轮子!
四个轮子各少一半,那可是几百斤的重量。
这几百斤,放在加大电机上不香?放在前挡风玻璃上不好吗?
司机听完两个建议,眼睛一亮:“大司农,还有吗?”
霍海:“还有……你们造车还是我造车?”
“要不这样,我画个图纸开始生产有轨电车,你们别研究了?”
司机一听尬笑:“别啊大司农,您吃肉,咱们喝口汤不是?”
霍海:“我对有轨电车没兴趣,就算真投资,我也投资研发新火车去了。”
事实上,不是假设,霍海就是在疯狂的投资研发新的火车,只不过是烧重油的。
北方的铁路修建,事关能源,霍海和刘彻是没有拿出来讨论的。
在所有人看来,运输就是大汉的命脉,运输业的发达,就是大汉的发达。
所以,所有人遇到千安铁路这种机会,都必然上去投入,想要分一杯羹。
但实际上,能源才是运输的基础。
手握能源,随意订价,就能源源不断从运输中抽成。
而且形成定式之后,别人根本没法反对,反抗。
而北方的线路穿过了各个能源基地,路上又串联了一百多万人口,而且还要迁徙大量卫满朝鲜的人过去,这些人在现如今的政策下,会发展成能源工人,并且长期保持,既然不缺工人,又不缺矿,这北方的能源线路能保持很久,几乎可以坚持过前三次工业革命。
不过,霍海现在对这些投入,已经根本不在乎了。
没错,这种一千七百公里级别的铁路,对于霍海和刘彻,都已经不痛不痒了。
现在,城市化开启了,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从霍海和刘彻手里买地,修房子,卖给工人。
可能他们会觉得地价只占据开发费用的三到五成很赚。
但这些钱汇聚在一起,可以让刘彻和霍海在这个时期,疯狂的砸钱干交通主动脉。
八年前,修五十公里铁路,看到铁铺在地上,要了刘彻老命了。
几年前,修三百公里铁路,霍海和刘彻破釜沉舟。
如今,千公里级别的铁路,也不过如此而已了。
霍海倒是对电车更有兴趣。
可惜霍海很清楚,电车的时代在未来,不是在此时。
内燃机何时才会出现?
蒸汽机的出现都没有需要霍海去点破去刻意制造,内燃机呢?
真的因为钢铁质量太好,让内燃蒸汽机的油气膨胀现象不能被机械师们发现,不能总结出内燃机需要的技术?
霍海坐在车上走后,太子才从暗中走了出来,看向远处的车。
石德:“太子,决定好了吗?”
刘据背负双手,默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