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纷至沓来(中杯) (第1/2页)
11月28日。
今年的冬天终于来了,从西伯利亚长途跋涉而来的寒风,经过了黄土高坡、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抵达岭南大地的时候,威力已经所剩无几。
江淼并没有在实验区,而是在南湖村西北部的马宫山东南麓,之前他吩咐吕伟斌,在南湖村承包多一片山地,作为农作物栽培实验基地,就在这里。
其实实验区就在马宫山的南麓,和农作物栽培基地紧挨着。
整个农作物栽培基地位于马宫山东南麓,呈现出四级梯田的分布面积一共是576亩,这也是南湖村最后的空闲土地了,其他剩下的土地,不是水库库区,就是居民区、沙滩、防风林。
这576亩梯田,被分为50个种植区,每一个10亩;剩下的76亩地,除了道路和隔离带之外,就是配套设施和楼房。
随着公司财力越发充沛,江淼也加大对各种种苗资源的收集工作。
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草本和小灌木类农作物,目前已经种满了5个种植区。
其实包括了甘蔗、黄麻、香蕉、番木瓜、木薯、红薯、生、香茅、绿豆等五十多个大类。
江淼之所以喜欢草本农作物,原因在于草本农作物的迭代速度比较快。
比如眼前这50棵香蕉,这是他通过岭南农科院的关系,购买到的濒临灭绝品种,传说中的大麦克香蕉,通过实验室组培育苗,目前培育出了50棵大麦克香蕉苗。
种了两个多月,还处于小苗阶段。
大麦克香蕉没有果籽、外皮厚,外型诱人,且因其厚厚的果皮使其在运输过程中抗挫伤能力强,密集的果皮也更易于运输,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出色的出口产品。
之所以现在濒临灭绝,主要是20世纪初,黄叶病出现并感染大麦克香蕉,导致其产量下降。
目前只有暹罗南部和大马地区还有少量种植。
至于为什么不通过杂交技术,或者转基因技术,让大麦克香蕉免疫黄叶病,肯定是有原因的。
不然各国的农业研究机构或者商业公司早就这样做了。
大麦克香蕉无法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重新出山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
基因单一性:大麦克香蕉是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只能靠无性繁殖来繁衍后代,这导致其基因几乎完全一致,缺乏基因多样性,难以像有性生殖那样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对黄叶病的抗性基因。
育种技术限制: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对大麦克香蕉作用有限,因为三倍体香蕉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配对,难以产生有效的配子,所以与其他品种杂交获得可育后代的概率极低,进而难以通过杂交将抗病基因引入。
抗病基因资源匮乏:香蕉自身基因库中抗病基因较少,且大多源于病原自身的基因,这就给相关基因的分离带来困难,导致缺乏可用于改良大麦克香蕉抗病性的有效基因资源。
病原菌复杂性:引起黄叶病的尖孢镰刀菌具有多个生理小种,且不断变异进化,这增加了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难度,即使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导入单个或少数抗病基因,也很难抵御病原菌的多种致病类型。
这些问题对于江淼而言,倒不是什么难题。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lifefindsaway)”。
江淼在自己的组培实验室之中,通过各种诱导基因突变的手段,不停刺激大麦克香蕉的叶片细胞产生突变。
筛选出第一代具备抗尖孢镰刀菌的品种,将其培育成为小苗后,再次利用这些小苗进行二次突变诱导,持续进行了三代。
然后从第三代突变体之中,挑选出合适的类型,使用细胞融合结合染色体丢失技术,让三倍体的大麦克香蕉突变体和华蕉等品种的单倍体,进行细胞融合结合,促使其中的染色体丢失,从而产生二倍体的可以繁殖香蕉。
以眼前这50棵大麦克香蕉小苗,就是第三代突变体之中,表现比较好的5种,通过细胞融合结合染色体丢失技术处理,挑选出来的二倍体大麦克香蕉。
这5种大麦克香蕉的特点,就是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极高,还保留着原始大麦克的风味,而且它们之间的抗病基因片段是不一样的,这让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自然杂交,从而获得更好的抗病性,从而增加基因多样性。
其实这种技术,也可以用在银杏上。
基因单一的植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增加基因多样性,从而摆脱基因单一的困境。
至于其他研究机构为什么不使用细胞融合结合染色体丢失技术。
答案就是这个技术目前不成熟,成功率很低,而且效率非常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细胞融合之后,会产生一大堆融合细胞,很难确定哪一个融合细胞才是成功的。
毕竟目前的基因检测手段,没有办法做成为到对每一个细胞进行基因检测。
江淼也是靠鉴定面板,才可以从一大堆融合细胞之中,挑选出合适的那几个。
至于如何精确分离,同样是依靠鉴定面板,通过不断进行分割细胞培养皿的培养基,然后使用培育营养液进行多次稀释,和使用定向基因清除不需要的细胞,就可以找出需要的那几个细胞。
这种操作同样比较费时间。
江淼挑选出一个合适的品种,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现在这个种植大棚里面的50株新大麦克香蕉,其实已经和原始大麦克香蕉不一样了。
如果检测六个品种之间的基因序列,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虽然存在亲缘关系,但差异性也很大。
按照植物学分类来区分。
之前的大麦克属于尖叶蕉谱系,其学名为musaacuminata,是现代香蕉栽培品种的重要祖先之一。
具有果实较大、口感较好等特点,如常见的香芽蕉等多数食用香蕉品种都属于此谱系,这些品种的假茎较细,叶片较薄且长,果指细长,多为三倍体,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香蕉类型。
而香蕉之中的另一个谱系,长梗蕉谱系:学名为musabalbisiana,也是香蕉的重要野生祖先之一。
其特点是假茎粗壮,叶片厚实,果指短粗,多为二倍体,如粉蕉等就属于该谱系,果实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在国内南方地区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如果江淼培育的这五个品种,可以实现大规模种植,那香蕉家族的族谱要再单独开五页。
也就是说,这5个香蕉品种,代表了5个全新的谱系。
主要是基因突变了好几代,又经过细胞融合染色体处理,让它们突变得和母本的大麦克香蕉有很大的基因差异。
不过,由于还没有开结果,江淼也不知道这些新品种香蕉的真实味道。
毕竟鉴定面板只能通过基因序列,解析出这些基因会产生的风味物质,和各种风味物质的大概含量。
这种数据评估出来的味道,肯定不是百分百准确,或者说,单纯的文字信息,没有办法让人理解植物复杂的风味。
只有种出来后,品尝了味道之后,才会知道其真实的风味。
按照这些香蕉的生长情况,估计要到明年五六月份才会收获第一批成熟的香蕉。
看了香蕉实验田,他又陆陆续续看了其他实验田的情况。
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江淼自己培育的,剩下的突变苗,都是张成栋等人培育的品种。
两者培育的品种,差距非常大。
江淼培育的品种,都是差不多接近成功的类型。
而张成栋等人的试验品种,只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歪瓜裂枣。
99%都是歪瓜裂枣。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普通研究员在种苗研发上的被动和无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