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师从章邯 (第1/2页)
十二月的赵地,刺骨的寒风从北方吹来,天空中有细毛般的小雪飘落。
邯郸以南,漳水以北。
在这雪落之地,正有成千上万的精壮男子抡动沉重的夯杵,照着土堆猛砸,将其夯筑成坚硬的墙垣。
吴广带着麾下诸人行走于道侧,边走边打量这热火朝天的工程景象。
不用吴广询问进度,负责此事的舒欣便禀上最新情况。
“君上,长城关塞已经修复了大半,最多一个月时间便可完毕。届时数百里长城再次相连,足以成为阻挡南方来敌的一道有利防线。”
说到这里,舒欣笑起来:“重启长城工程后,漳水以北的赵人全都很支持,各里闾争相出劳力,邯郸豪族也都各出钱粮,无人对此有怨言。”
“那是自然。长城重启,代表他们的性命、家族安危多了一层保障,自是想要早日修复,借此抵抗秦军。”
蒯彻一句话点出此中缘由。
吴广点了点头。
先秦时代,诸国皆修长城以御敌。
齐、楚、韩、魏、赵、燕、秦、中山、郑等诸侯国全都修建有长城作为边境的防御设施,借着长城的防御和警戒功能,能够大大减轻面对强敌时的防守压力。
赵国的南长城就是诸侯争霸时期的产物,其城墙主体没有遭到大量破坏,修复难度不大。
有上党、河内两地在前方坚守,将秦军死死拖在西边,足以为他们争取到相应的时间。
吴广带众人走上一处墙垣,望着长城南边的那条滔滔流淌的漳水,不由感叹昔日那位修长城的赵国先君还真是找了个好位置。
漳水与赵南长城相互掩护,不仅增强守军的防御力,还能将警戒作用发挥到最大。
当秦军在南边渡漳水过来时,长城上的守卒、或者是出塞巡视的游骑发现后就会立马点燃烽火,向后方传达军情。
驻扎在长城后的大军见到烽火信号,就能随时进行支援,御敌于外。
成千上万的大军想要渡过漳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等秦军慢悠悠的过了河,长城上早已被守军站满严阵以待。
长城与漳水之间的距离很狭窄,并不适合驻扎大军,秦军每次攻击都得先渡漳水。就算强行将大军驻扎下来,有后方的漳水为阻隔,秦军的粮草输送会显得很困难。
总之这就是一处让守军占尽便宜,又使攻击方十分难受的地势。
当年要不是赵国四十多万青壮尽死于长平,秦军想要打到邯郸来绝不会那么容易。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赵国南长城是邯郸南边的最后一道防线。
需要借助长城御敌时,就代表了漳水以南的大片区域,如邺城、安阳等地都已经被秦军所占据。到了那时候,西边的河内肯定早就落在了秦军手中。
之前李左车提议修筑长城,是因为吴广主力部队在燕地。当时邯郸空虚,而王离大军气势汹汹前来进攻,所以献上此策,属于是一道比较稳妥的保险。
现在吴广率大军南下,并聚拢邯郸郡的守军、民夫,数量超过了十万人。
有了军力,就有了底气。
当河内郡传来伍徐率两万余人渡河投靠的消息时,吴广麾下就有将领提出主动出击的打法了。
吴广巡视完长城建设,回到邯郸后召集诸将议事。
葛婴迫不及待的开口:“君上,现在陈将军从长子突围南下河内,而伍将军又率兵两万前来支援,整个河内郡的守军超过了五万人。吾等在邯郸可动用兵力十万,加起来共有十多万大军,根本不需要怕他王离。”
“这还浪费什么力气去修长城啊,不如咱们率军去西边和秦军狠狠打一场,将他王离击败,岂不美哉!”
话落,有许多人点头附和。
兵力的暴增让他们有了自信。
吴广面色平静。
陈馀的突围和伍徐的投靠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他已经亲笔写下书信派使者送去河内安抚二人,并在信中做好相应的安排。
至于葛婴认为有了伍徐两万人和陈馀数千残军的加入,他们就可以向西迎战秦军。
吴广对此不置可否,只是侧首看向蒯彻。
跟了吴广两个月,一个眼神,蒯彻就已经懂了。
他微笑着站起来,对葛婴道:“葛将军此言差矣,你只看我军兵力与秦军相差不多,可曾想过吾等两军的战力与士气差距?”
不待葛婴开口,蒯彻便仗着口速快,高声道:“王离麾下秦军,乃是昔日蒙恬北伐匈奴时的兵士,多为经历过厮杀的老卒,既有战阵经验,又经过多年训练,令行禁止,可谓精兵。而吾等兵卒呢?”
“除去少数人外,余众大多都是新兵!”
“缺少训练,不识旗鼓,进退失据,又对秦军心怀畏惧,如何与秦军正面相敌?”
“至于伍徐将军那两万兵马,刚刚在河南大败一场,此等新败之卒早已被秦军吓破了胆,岂有奋战之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