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7 大宗伯的人选 (第1/2页)
陆訚听到谷大用和毕真的名字顿时恍然,“他们都是在为你办事?”
若是别人,恐怕不敢信。
一位是堂堂的西厂提督,一位是堂堂的镇守太监,居然会为一个五品武官所驱驰。
但是陆訚不同。
他就是靠着对某人言听计从,由一个南下追杀杂鱼的杂鱼太监,先成为戴罪立功的小股兵马的监军,然后凭借奇迹般的“淮上之役”击溃了撤退中的霸州叛军,然后顶替了战线崩溃的谷大用,加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数十万大军的军务。
虽说在战后遭遇了一些不公正待遇,但是在某人的提醒下,不争不抢的挂机,也成功让侄子陆永得到了一个镇平伯的封号。
既然他已经躺在了正确的位置,那么当然要继续躺下去。
事实又证明了他的远见,他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有某人筹划着把他送到司礼监掌印的位置上去。
至于谷大用和毕真……
他们抢到的位置,显然不如自己更好。
裴元对陆訚也没必要太多隐瞒,直白的说道,“各取所需罢了。”
陆訚点点头。
随后向裴元问道,“那以我这个身份,该如何提名,又该提名何人呢?”
裴元想了下,说道,“靠你这个御马监掌印太监的身份显然不行,不如还是利用你前提督军务太监的身份,从这次的平叛着手。”
陆訚脑海中浮现谷大用盘点名将那些东西,以及毕真掀起朝野舆论的两案,不做声的继续听着。
裴元对陆訚说道,“现在武人声势虽然渐渐起来,但是声势这东西是很玄学的。如果朝野议论不休,持续关注,就如同烈火烹油,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在世人心中烙印下武人强盛的印象。”
“人心向背这东西是靠不住的,武风盛,则文风弱。文风盛,则武风弱。”
“汉唐重军功,因此有投笔从戎,有男儿本自重横行!”
“两宋重文华,所以才说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
“现在天子尚武,又借助这次霸州平乱振奋了武人功臣士气。偏偏文臣集团因为种种原因,被肢解的四分五裂。这时候,就需要有提振士气的举动,用以抗衡朝野对大议功的关注。”
“现在高层的文官声势大减,就要从底层的读书人那里着手。所以我断定,这次恩科的事情,一定能非常顺利的通过。”
陆訚忍不住点评了一句,“这都是千户之力吧。”
裴元也没否认,如实道,“有几个小兄弟,也到了该有所作为的年纪,总要送上个称心前程。”
陆訚想起之前裴元对他提过,想让他帮着运作一个江西进士的事情。
看来这次要运作的有点多,所以裴元干脆自己搞出一科进士来了。
想到这里,陆訚竟然莫名的有些惭愧。
若是自己有当年王振、刘瑾这样的声势,何必还要裴贤弟这么麻烦?
陆訚不由感叹,“这几个小兄弟,也是好福气啊,值得千户这般费心。”
就是不知道满朝文武,知道这般天翻地覆是为了几个萌新,会是什么感受……
裴元不想瞒陆訚,又道,“也不单纯是为了那几个小兄弟。他们想让陆完彻底表态,所以打算以陆完为左都御史,清剿刘瑾余孽。别人我不管,可我不能看着他们去动王敞。”
裴元意有所指的说道,“要是连自己小弟都保不住,我裴千户有何面目再见其他人。”
这句话也可以反着来,只要裴元抗住这次政治变动,力保住王敞,那他就可以骄傲的在所有小弟面前挺起胸膛了。
所以裴元在陆訚面前,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得意。
陆訚虽然自认为双方属于亲密盟友的关系,但是看到裴元哥,不是,看到裴元这么靠谱,也是有一种莫名安心的。
陆訚诚心诚意的赞叹道,“千户真人杰也!”
裴元心中暗爽。
装逼成功。
为了不显得太过轻浮,裴元继续说起正事,“等到这次恩科的事情成功推动,李士实就会推动之前搁置的核查冗官。”
“李士实继续动用左都御史的职权,就是彻底放弃了之前的默契,和执政的杨廷和、杨一清那些人撕破脸了。”
“这时候,礼部尚书的人选,就可以摆在台面上讨论了。”
陆訚知道接下来就该是自己要干的活了,因此很识趣的问了一句,“那我该如何发声呢?”
裴元道,“你可以从‘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谈起,以这两个当下最热的话题引入。”
“‘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本就是山东镇守太监毕真引发广大舆论的,而且文官士人们因此对毕真多有赞誉之言。”
“所以陆公公以同样的案件入手,朝野舆论不但不感到突兀,说不定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至于陆公公你,要关注的也不是这两个案件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到那些殉城的基层文官。”
“而且陆公公的视角也不能认为他们是被迫殉城,而是应该认为,他们是在心中的气节感召下,义不从贼,所以主动殉城。”
陆訚闻言,不是很理解的问道,“之前毕真不是在以大量的州县官员被迫殉城为由,在诘问何鉴吗?我若是这般,岂不是自相矛盾?”
裴元有些无语。
他看着陆訚,“别人又不知道你们是一伙的。”
陆訚有些懂了。
也就是各持立场,左右互搏呗。
陆訚觉得还是得问清楚一点,“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利弊呢?”
裴元想了想,觉得可以多透露一些东西。
陆公公作为裴元最终计划的目标合伙人,得和他一起密谋更多的坏事,进一步进行绑定,心里才够踏实。
裴元便道,“之前的说法,是以大势逼迫兵部尚书何鉴,在大量文官们兔死狐悲的情绪下,以这两案把何鉴逼到死路。”
“在这种情况下,何鉴为了求活,只能分裂杨廷和与杨一清的关系,然后左右逢源得以自保。”
“可本质上呢?被迫殉城这种事情,虽然可怜悯,但是听上去却不那么体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