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禁止圈地的手段 (第2/2页)
大汉的人口是……一亿二千万。
近乎于翻倍。
恐怖的是,大汉的平均年龄已经不到二十了。
八年前,大汉的人平均能活四十的样子,算上夭折的孩子什么的,算出来人均寿命三十岁。
目前研究院对于大汉城市人口的寿命预估突破了六十,对于农村人口平均寿命的预估是四十八。
但,大汉并没有这么多年龄超过四十岁的人。
大约是从六年前开始,新学的医生开始往全国分布开始,各个地方进入四十岁就几乎会去世那批人,突然就像不会死亡了一样,寿命在延续。
但问题是,他们才多少人?他们那一代人出生时,大汉人口才三千来万。
一年才有不到七十万人出生。
而现在呢?一年有小一千万人出生!
大量家庭孩子都不止三个了,很多四孩家庭都出现了。
所以,一千个小孩,和几十万四十多岁的‘老人’算平均年龄。
这一算,大汉人的平均岁数,都不超过二十岁了。
而根据这个计算,大约在十年后,大汉会再次迎来人口爆发。
因为十年后,每一年有八九百万人到适婚年龄。
这个数字,比当初张汤和刘彻算过的数字,夸张多了。
因为张汤少算了一件事情。
饱暖思淫欲。
以前的人,农忙太累,没工夫,夏天一过太冷,没兴趣,春天青黄不接饿肚子,没力气,夏天三伏天热得要死,来不了。
一年就没多少时间可以干那事儿。
现在呢,春天猫叫的厉害,人心里也痒痒的,夏天热点是热点,但是楼房有阁楼后,还挺凉快的。秋天吃的满口都是油,有的是力气。冬天太冷了屋里暖和,在屋里黑漆漆的没事儿干,不如干点事儿。
不是这些人想要生,是不想生都不行。
大部分人怀了就会生,是不会去买打药的。
很多人孩子刚生下来没两个月,刚来了一次月经,又不来了。有经验的她们自己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人口想要不膨胀都不行。
这种情况下,六年制义务教育,还需要多考虑一下。
因为这意味着千万大汉工人给朝廷创造收益和税收之后,要养六千万学生。
就算每年只有八百万人,六年义务教育,那也是四千八百万学生。
很花钱的。
就是不知道刘彻舍不舍得。
如果舍得,那大汉就收紧裤腰带,最近几年先减慢一下发展速度。
等文盲率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以下的时候,人均三千的工人们工资会暴涨,到时候大汉就有钱了。
刘彻有一个疑惑。
这如果读了书的未来月薪都一万大钱两万大钱,甚至更多,那哪儿来的那么多钱。
霍海不得不提醒刘彻,钱只是个数字,大汉目前的稳定的经济政策只是用合适的钱来表达大汉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读了书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平均的劳动能力,远超过普通干苦力的,劳动成果就会暴涨,人均工资暴涨也是正常。
只是,这是最后一次暴涨了。
当所有人都成了读书人后,工资再涨也不会出现几十倍暴涨了,只能每年慢慢涨一点,一边吃新科技的福利,一边吃通货膨胀的效果。
刘彻反应了过来,自己数钱数迷糊了,又把钱是什么给忘了。
除了人和钱,霍海还关注到一些不同一般的东西。
很多地方上,有先见之明或者说有消息来源的人,开始收购土地了。
霍海的霍氏商行,还有刘彻自己的人,都在全国范围内收购土地。
目前大汉越来越多的土地属于两人。
之所以买土地,有两个原因。
第一,发展需要地,地在自己手里,未来随时要用划线就行,不用去处理纠纷,也不会被人突然高价敲诈。
第二,拿到地之后,可以以很低价格租给农民,让他们种田,从而保证粮食。
如果地一直那么贵,而当工人这么赚钱的事情一直持续,又有几个人会留着种地?
他们都会去当工人。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
【农用地不得修改使用性质。】
如果农用地永远都是农用地,只要不批准,永远不能修房子不能修路,不能建立工厂搞商业。
那就没那么多人买地了。
就算有人买,价格也起不来。
只有能拿到商用批条的人才能把地的价格变高。
这样一来,价格高的不是地,而是条。
第二个问题解决办法还是这一条。
只要在某些产量大区,禁止农用地转商业,那这些地方就发展不出商业,那住在这里的人就没地方当工人,就只能种地。
虽然还是会有很多人下定决心离开,但更多人会留下。
不过这一条霍海只是递给了刘彻,并没有如警察体系那样在朝会提出,一定要实现。
因为霍海实际上是在提醒刘彻,土地使用权和拥有土地是两回事。
允不允许拥有,和允不允许使用土地,也是两回事。
霍海自己手握这么多地,也不想坑自己后代。刘彻爱设定程度多深的政策,霍海都接受。
要是刘彻规定土地为大汉所有,私人只能购买使用权,霍海也接受,毕竟自己拥有这么多土地到时候直接转化为使用权,能赚一点是一点。
如果刘彻规定私人可恶意继续持有土地,那这些地就分给孩子算了,以后重点就是多生点,把地分开点,免得有人惦记。
等霍海把这几个问题梳理清楚,有了打算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
在长安城,踢足球已经成了大量工人休息时候的第一选择。
看球,也成了很多小孩和自己不愿意多动的工人最喜欢的事情。
甚至,还出现了几支在民间比较有名的球队。
皇家兵工厂,煤矿队,铁路队,皇家护卫队,研究院队……这些球队背靠超大企业,都是在自己企业内部优中选优,很快就把踢球踢得好的,提拔到了自己的主要队伍里,然后开始到处约战了。
这几个队,都是赢得最多的,所以都已经特别出名了,支持者特别多,每次踢球,球场边观众多得不得了。
甚至几家大公司专门买了长安城内以前开作坊现在搬迁掉的厂区,拆了搞成大球场,专门作为主队球场。
霍海也没想到这玩意儿发展的这么快!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