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两难选择 (第1/2页)
桓温没有在杨口过多逗留。
当公主家令刘渺带着五十名景福苑部曲将货物尽数卸下之后,他便带着一千运兵、五百右骁骑卫府兵子弟上了船,于二十三日扬帆启程,向西行去。
似乎因为处于汛期,杨水略显浑浊,带着点土黄色。
可别小瞧这浑浊的河水,没有它们,水下三角洲就不会出现,更不会有三角洲逐年抬升,渐渐露出水面形成陆地的机会。
云梦泽能一点点消退,形成诸多陆地,这些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功不可没。
桓温来到船舱外透气。
见他出来了,船工们精神一振,恰好这时船行至一处弯道,水流还有点急,
船工们或气定神闲、或全力以赴地调整航向。在他们的操作下,船身只微微倾斜了一点,就继续稳步前行了。
河岸边吹来一阵南风,夹杂着几丝饭香。
桓温鼻尖轻动,再放眼望去,却见南边出现了一面大旗,上书「司马」。
嗯?司马?
船只继续前行,很快又是一面「司马」大旗,一些披头散发之人正窝在自家的草棚前,小心翼翼地煮着粟米粥。
一些跨刀持弓的武人则站在高处,一边擦汗,一边注视着下面的这些人。
河岸边的烂泥地被踩得惨不忍睹,一些吃过饭的羌人一一桓温不是很确定,
但看着像一一正拿着简陋的木质农具,在河岸边艰难地翻土。许是太热了,他们几乎脱光了身上的衣物,跨下只有犊鼻裤作为兜裆布,身上则满是泥浆,脸色麻木不已。
沼泽、树林、河流、炊烟、窝棚、农人以及蒸腾而起的雾气,共同构成了这副略带诗意同时又暗藏残酷的画卷。
二十五日,船队停泊在了华容县附近,并在此休整两日。
不休整不行了,因为随船而来的五百洛阳子弟都不是很舒服。
天气太热,终日闷在船舱中,周围环境又那么不友好,已经有不少人病倒了。
桓温倒还行。他虽是北人,但长于江南,适应性似乎比这些人好太多了。
但他手下的运兵也有病的,毕竟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他在秦州、河州招募的老部下。他们习惯了那边凉爽、干燥的气候,即便有在襄阳这个过渡地带适应的经历,但还是很艰难。
所有生病的人被粗略地一分为二,看起来症状比较轻的集中在一些船上,比较严重的则集中到另一些船上。
老实说,有点残酷,但这已经是最「温柔」的处理方法了一一大航海时代,
生病的船员有极大可能被扔进大海,因为船长要保证其他人处于健康状态。
抵达华容县后,病人被就地安置,待其好转后再前往江陵。
桓温则打量了一下这座城池。
上一次战争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你甚至可以在城池附近的野地里找到折断的箭矢、长矛。
城池破破烂烂的,攻城时被破坏的部分并未得到修复。
华容城甚至都没正儿八经的守军,新官上任的县令只能求爷爷告奶奶让本地豪族轮番出兵助守,毕竟这个地方在东吴时期算是重镇,开发程度不错,还是有点底子的。
华容城西胡家的庄园已经换了主人,
胡氏算是本地最大的豪族了,因为一次选择错误而遭受重创。除了少数已移居武昌、建邺的子弟外,家族几乎覆灭,就连庄园也易手了一六百余顷种植了多年水稻的良田被分给了王、庾、裴、羊四家,且周围留足了空地,四家完全可以向外垦荒扩展。
他们已经派人来接手了,打理多年的良田、现成的农具和庄客,从接手的第一天起就能产生收益,谁不喜欢呢?
同样被分出去的还有江夏黄氏、张氏的田地。
前者稍大,被赏赐给了王雀儿、金正、侯飞虎三人,后者稍小,则给了李重、邵慎,他们同样可以向周边的沼泽地扩张,没有限制。
从这些赏赐来说,天子还是非常慷慨的,跟着他打天下的人都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好处。
天子对南三郡的开垦也是认真的,使尽了各种手段,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人进入蛮荒地带,慢慢改变环境。
这可能是天子后半生最看重的事情之一了。
******
二十七日,船队抵达江陵,入驻城东的水城。
其实一一有水无城。
桓温下到岸边后,举目四望,发现很多船只停泊在湖面上,将一船船黄泥倾倒入水中。偶尔还会有大小不一的石头被拉来,填进水面下的浅滩中,一点点夯实、垫高。
一部分城墙确实已经修建起来了,主要位于城东的陆地之上。
江陵东城甚至特地开了个水门,将来停泊于水城中的船只可经此门进入江陵城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